當寶石經過鑲嵌,已非裸石狀態下,在鑑定角度上往往無法全面觀測,例如夾層處理就是一例;夾層寶石可涵蓋不同材質的組合,過去常在各種有色寶石、甚至是珍珠案例中被發現。本鑑定中心遇到的案例,是應用於翡翠的夾層處理。
清楚的正面 V.S. 模糊的背面
此案例之物件為客戶所宣稱的翡翠雕刻件,重量約為171.01ct,尺寸約為50.4x39.9x7.4mm,外觀呈現不均勻的綠色分佈,長方形的塊狀切割,正面雖有雕刻,側面與底部卻略顯平滑。在進行常規檢測時,從雕刻正面點測到1.66(spot)的折射率,但從側面與背面無法測得很明確的折射數值,隨即從顯微鏡放大觀察整體結構,才發現該物件的側面與背面之表層疑有覆層之結構,以致於折射率無法明確測得。
而從紅外光的反射指紋區進一步來分析本物件,在正面雕刻處比對到翡翠的光譜,這個結果與先前在常規鑑定所得到的翡翠折射率1.66(spot)相符合;但從側邊與背面的位置所得到的分析結果卻為蛇紋石,這個分析結果顯示該物件需要進一步作更多的分析,尤其是蛇紋石的位置其表層在顯微放大下觀察,已知有覆層處理,於是取得客戶的同意後,我們將覆層的部位去除,重新檢測。
經過去除側面與背面的覆層後,肉眼從該物件側面已發現有黏合的接縫,再由顯微鏡放大觀察後確認是經由夾層處理。重新檢測該物件的折射率,原先呈現模糊的側面與背面,已可清楚測得蛇紋石的折射率1.56(spot),這些部位也吻合紅外光譜與拉曼光譜的分析結果,確認該物件為翡翠與蛇紋石夾層的寶石。在未去除表層的覆層材質前,常規檢測並不容易立即發現該物件為不同材質的組合,且該翡翠與蛇紋石之外觀特徵極為相似,若鑑定當時為已鑲嵌且封底的狀態,也可能無法得到完整的結論。過去蛇紋石也常做為翡翠的替代品,除了源自中國古歷史對於這兩類的寶石均歸屬於俗稱的“玉”之外,當然也是因為在外觀上確實難以分辨。
各種寶石夾層的狀況
夾層技術有其不同用意,但無論其用意為何均應明確揭示。此案例“翡翠與蛇蚊石夾層”最初動機或許就像天然蛋白石的夾層應用類似,主要是希望將原本略薄的主體變得更厚實些,避免主體太薄弱而容易破裂受損,但因為又加上塗層企圖掩蓋其夾層痕跡,相信大部分的人未能察覺。有些應用在紅藍寶石的夾層處理具有不同意義,例如上層為天然無色或淡色的剛玉,下層為合成紅藍寶的結合,這樣的方式不但具備了上層是天然的材質,同時也讓底部合成材質的顏色襯托上來
,二者合一後容易被充當是完整的一顆天然紅寶石。夾層寶石存在許多不同的組合方式,針對這類不透明的寶石會更增加鑑定上的難度,而夾層技術的材料使用包括了天然與合成的搭配組合,在定位上也顯得複雜且具有爭議。
本案例若單從物件的內含物來觀察,要察覺夾層是具有難度的;同理也印證在所有已經鑲嵌寶石的鑑定,例如採用包鑲方式將寶石的周圍包覆住,這樣的作法會影響觀察與分析夾層寶石的難度。又或者,若寶石鑲嵌於封底座檯,則寶石腰部以下的細節不易全面性被觀察,可能會影響到最後的判斷,也因此有時候已鑲嵌狀態的寶石在角度上難以得到全面性的鑑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