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7winter- 封面_edited.jpg

鍍色綠柱石仿祖母綠

    Coated Beryl Imitating Emerald

※ 本篇重點節錄自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發表於美國GIA G&G 2017 Winter冬季號雜誌刊登內容。

長久以來,市場普遍關注祖母綠的兩個議題,分別為產區與縫隙殘留量的多寡(無論是油或其它混合物),這兩個角度是客戶鑑定時最為關切之處;除此之外,對於祖母綠的結構檢查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因為它的結構完整性牽動著市場價值,當然還包括了其它可能的處理。

近日鑑定了一對客戶以為是祖母綠的耳環,這對由許多顆綠色玫瑰式切割珠粒設計成的耳環,總重量分別約為164.17ct與172.09ct,顏色為淡至濃綠色、呈現出玻璃光澤。從常規鑑定得到折射率約1.57(點讀),比重約2.67,無螢光反應,再進一步由紅外光譜反射區段400~1600去與拉曼光譜進行指紋比對,也得到相同的結果,證實為綠柱石。而從顯微鏡觀察該耳環內部,可見天然內含物結構;惟以漫射照明下進一步檢查結構後,卻發現異常的顏色結構狀態,其綠色均集中在寶石表層,且依附在每顆玫瑰式切割的表面上,而稜線之間呈現出淡色的結構,這樣的顏色結構實非祖母綠的自然顏色呈現,反而比較像是附著在表層的顏色處理,這個推論也在進一步的檢測後得到更多的證實。

 

高階鑑定與觀察

以DiamondView觀察鍍綠色刻面與稜線之間的結構關係,在不同光源Visible Light與UV Light的切換下,更能清楚顯現出鍍色層刻面與未著色(或褪色)稜線之間的結構型態。針對這個鍍色處理綠柱石的材質,我們以紅外光1000~6000cm-1區間進行分析,得到環氧樹脂吸收峰3056、3037、2964、2931、2872cm-1,推論其顏色為綠色樹脂鍍層所致;再以UV-Vis-NIR光譜來比較該物件(鍍色綠柱石)與一般祖母綠之差異性,亦得到具體結果。而該鍍色處理綠柱石主要吸收峰在於360與680nm,有別於一般祖母綠主要於620nm與430nm的Cr3+ 吸收帶,本鍍色綠柱石的UV-Vis-NIR光譜主要吸收峰落在680nm與360nm,即顯示該物件材質應為無色或淡色的綠柱石,而是以這種處理方法做為祖母綠替代品。

 

鑲嵌的鍍色覆層處理

鍍色處理技術早已被應用於各種寶石,儘管它所採用的技術與使用的化學染料各有不同,在材料上近年來也不斷的研發和改良,現已被運用在許多寶石上,其顏色的耐用度與穩定性越做越好,且顏色具有多樣性變化,但整個處理概念上是類似的。某些鍍色處理僅施行於寶石局部,通常是在寶石刻面上使用塗料作為覆層,以達到改變寶石整體外觀的顏色,這種局部處理特別容易被忽略,也可能因為鑲嵌為成品而難以觀察到寶石底部或甚至內部,尤其是鍍在寶石底部或尖底的作法,更增加了鑑定上的難度。通常它的顏色只附著在寶石的表面,與寶石的內部沒有直接關係,加上顏色有深有淺,且有可能混合其他顏色讓其外觀看起來更自然。改色的技術越來越先進,在分辨上有一定的難度,這也益加突顯寶石鑑定的重要性。過去的案例中,最常見的是採用鍍色塗層的丹泉石,用以改變進而提升顏色的飽和度。本案例為小顆寶石,在進貨時盤商可能因為它的價值較低而忽略鑑定的重要性,更可能因為鑲嵌後扮演邊石角色而未能及時檢查出,這是買賣雙方都必須留意的。

Line-Logo.png
bottom of page